专题新闻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专题新闻

【学党史必修课之十四】春意融,趁东风——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在拨乱反正任务基本完成和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效的新形势下,为了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确定新的历史时期的道路、方针和政策,中国共产党于1982年9月1日召开了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成为指引全面开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大会确定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围绕这个总任务,大会做出了全面部署,并把继续推进经济建设作为全面开创新局面的首要任务,提出了从1981年到20世纪末,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总目标。

 

   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改革以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任务,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改革由试点向纵深处拓展,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我国企业活力得到增强。科学技术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提上日程,其他各领域的改革也陆续展开和推进。与此同时,我国的对外开放也形成了新格局,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规模和水平大幅提升,对外开放的地域和领域不断扩大,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党在深刻分析基本国情、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路线等问题进一步做出明确的回答。

 

   1987年10月25日,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高度评价,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第二次飞跃”。大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揭示了其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大会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按照十三大确定的基本路线和正确方针政策的部署,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继续向前推进,对外交往取得重大突破,“七五”计划顺利完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此时,受到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影响,有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缺乏信心,也有人对改革开放产生怀疑,提出姓“社”还是姓“资”的疑问。能否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成为影响我国发展进步的重大问题。

 

   在这个重要历史关头,邓小平于1992年初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沿途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在谈话中,邓小平指出判断姓“社”还是姓“资”,应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精辟阐述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突破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坚定了党和全国人民抓住时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斗志,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学工部 陈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