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讲堂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医学人文讲堂

【北大医学人文讲堂第167期】John McMillan:临床中的苏格拉底:伦理分析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


2025年11月6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主办的医学人文讲堂第167期讲座“临床中的苏格拉底:伦理分析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在医学部逸夫楼716教室举行。本期讲座由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生命伦理学中心John McMillan教授主讲,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伦理与法律学系长聘副教授陈海丹主持,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丛亚丽教授担任与谈人。


02a7909a224047cc81e710eecf2b5b82.jpg


John McMillan教授首先指出,临床伦理学在实践中面临诸多复杂情境,单纯套用传统伦理学理论(如功利主义或康德义务论等)难以为决策提供具体指导。他以新生儿腰椎穿刺的案例切入,阐释了经典伦理学观点局限:功利主义强调最大化的整体幸福,却难以做到精确计算;义务论强调“不能将人当作手段”,但在特殊情境下难有定论;美德伦理则聚焦医生品格修养,缺乏明确的行动指向。理论分析固然可以提供借鉴,但McMillan教授强调,套用“四原则”等伦理原则对于临床伦理来说过于僵硬,还需更加贴合情境的伦理行动。

McMillan教授推荐临床伦理采用“推理”的办法,也即所谓的“苏格拉底式”的临床伦理。其核心在于通过提问引导思考和交流。他介绍了多种伦理推理策略:首先是假设性提问,通过追问“如果……会怎样?”来发掘不同情境下的道德考量;其次是运用反例和类比来检验和丰富既有的伦理判断;以及在遇到决策困境时采用“直觉泵”(intuition pump)等启发式策略,激发对问题本质的重新审视。与此同时,他也强调对概念的澄清和区分:通过厘清关键伦理概念、引入新的概念或重新诠释传统观念,来更深刻地剖析案例所蕴含的道德困境。例如,他提到Jonsen等学者提出的临床伦理“四象限”分析框架,建议基于医疗指征、患者意愿、生活质量和情境因素四个维度,做出临床决策。以上方法共同勾勒出了“苏格拉底式临床伦理分析”全局:以提问为驱动,结合事实证据和价值考量,循序渐进地推演出合乎情理的伦理结论。

McMillan教授特别强调反思自身立场的重要性,倡导将“审视自我预设”作为展开伦理推理的第一步。他还援引实例说明认知谦卑(epistemic humility)的价值:在医患沟通和决策中,医护人员主动识别自己背景知识的局限,有助于更加敏锐地体察患者所处的境况和真正关切。通过融合对文化背景的反思与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McMillan教授展示了一种既注重原则又不拘泥教条的临床伦理视角,为复杂医疗情景下的伦理决策提供了新启发。


9d7d81edf05c493e803f1e013b8b078b.jpg


在McMillan教授报告后,丛亚丽教授结合中国医疗实践,对其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强调在临床实践中保持对背景知识的敏锐意识的重要性。同时,她就方法的实际应用提出了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并与McMillan教授进行了深入对话。


a49b45f842914d19aaf534e6de18bfc1.jpg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就“苏格拉底式提问在日常临床决策中的应用”等问题踊跃提问,现场讨论气氛热烈。McMillan教授认真细致地解答了大家的疑问。

此次讲座为与会师生在临床伦理思维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启发,同学们对临床伦理学的前沿观点和实践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图文:张程程

审校:陈海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