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讲堂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医学人文讲堂

【北大医学人文讲堂第103期】崔富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70年成就——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史

   2022年10月21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学系主任兼全球卫生学系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崔富强教授应邀于逸夫楼620会议室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70年成就——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史”主题讲座。本讲座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重大传染病防治史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20&ZD224)专题讲座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人文讲堂第103期,由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史与医学哲学系主任张大庆教授主持。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是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也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优先需要控制的重大传染病。2016年世界卫生大会要求将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公共卫生威胁作为2030年目标,通过实施预防接种、阻断母婴传播、确保血液安全、减少危害和提高诊治等措施减少病毒性肝炎新发感染和死亡。

 

   崔富强教授首先概述了全球及中国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负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病毒性肝炎死亡人数仍逐年上升,在西太平洋地区由病毒性肝炎导致的死亡人数已超过艾滋病、结核和疟疾3种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总和。中国人口占西太平洋地区的大部分,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肝造成较重疾病负担,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携带者就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据崔教授介绍,中国分别在1979年、1992年、2006年、2014年开展四次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发布报告,该调查确定了我国病毒性肝炎感染的年龄、人群和地区分布特征,摸清了我国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和患病的基本情况,为国家制定控制病毒性肝炎的防治策略提供了关键的决策依据。

 

   作为受乙肝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中国为防控乙肝投入了大量人力、经费和保障措施。在预防接种方面,1986年,血源性乙肝疫苗在中国获得批准,但其生产需要抽取乙肝感染者血液,产量受限,且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1989年,美国默克公司提供捐助性质的援助,将重组乙肝疫苗生产技术以750万美元低价转让给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并派指导和技术人员来到中国,培训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使用这项技术,帮助中国在北京和深圳建立世界领先的乙肝疫苗生产车间,保证每年能够生产4000万剂以上的疫苗,确保所有的中国新生儿都能够接种乙肝疫苗。1992年卫生部开始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并在2002年底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新生儿实行乙肝疫苗免费接种。

 

   

   随后,崔教授结合其参与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lobal Alliance for Vaccines and Immunisation,GAVI)项目的经历,介绍了中国在乙肝防控方面所作出的努力。2002年起,GAVI项目在中国启动,中国政府和GAVI项目分别投入3800万美元解决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贫困县财政供给不足的困难,由项目免费为项目地区适龄儿童提供乙肝疫苗和接种疫苗所用的自毁型注射器,不仅加快了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的进程、保证了疫苗的可及性和接种率,还解决了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安全注射问题。崔教授指出,GAVI项目能够快速提升乙肝疫苗接种率,有两个关键策略,即:提高住院分娩和首针及时接种,从而有效降低了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减少了发病和死亡,促进了人群健康;消除了地区和性别差异,体现公平性和均等化,加快了新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是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

 

   目前,中国采取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措施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实施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控病毒性肝炎策略,控制医源性感染和加强血液及血制品监管遏制乙肝、丙肝传播,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乙肝防控意识,有效降低了乙肝发病率和感染率。最后,崔教授指出中国在防控乙肝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目前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因既往感染病毒性肝炎的慢性感染者数量巨大,感染者被诊断和治疗的比例较低,能规范化抗病毒治疗的比例更低,需要加强筛查诊疗服务,以促进更多的慢性感染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同时,乙肝患者本人及家人遭遇社会歧视等问题仍然存在,应积极进行科普教育,弥补医学知识的缺位。

 

    

   (供稿:蓝贻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