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讲堂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医学人文讲堂

【北大医学人文讲堂第101期】Sonya Grypma:加拿大护理事业的最初发展——“灰色修女”效应

    

  

   2022年9月24日,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第101期医学人文讲堂举办了“加拿大护理事业的最初发展:灰色修女效应”的主题讲座。此次活动邀请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索尼娅·盖艾帕玛(Sonya Grypma)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甄橙教授主持讲座,北京协和医学院蒋育红副教授担任点评嘉宾。

    

  

    

   索尼娅教授曾经担任护理学院院长和加拿大护理学院学会主席,也是护理史领域耕耘多年的著名学者,加拿大护士在中国的历史研究是她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次讲座中,索尼娅教授将目光投向加拿大的早期护理事业,她从四百多年前加拿大修女护士谈起。早期加拿大护士多由教会修女担任,她们穿着黑色的修女服,帽沿处微微向下折成黑色的尖角,胸前摆放十字架。索尼娅教授借助历史照片,特别对比了早期修女护士的服装与今天护士服的差异,宗教色彩的护士服几乎消失了。讲座中,索尼娅回顾了加拿大护士称谓、教学方式、看护地点以及上下级关系的变化,讨论了早期护理对当下的影响及护理价值观的传承问题。

    

   索尼娅教授利用标志性的历史图片展现了加拿大护理事业的发展历程,她指出在加拿大建国的前的1639年左右,一批法国修女来到魁北克从事护理工作,她们是加拿大最早的正式护士。加拿大护士们逐渐形成了一支队伍,她们在女主管的监督下,接受学徒制的护理教育,不仅修炼护理技能,还学习制药等操作。1737年,玛格丽特·迪尤维尔(Marguerite d'Youville)在蒙特利尔成立了姐妹慈善会,该组织的成员也被称为“灰色修女”,她们逐渐接管了加拿大医院的管理工作。1840年前后,修女护士改称护士姐妹团,她们的护士帽也慢慢发生改变,不再全部包裹住头发。

    

   灰色修女的足迹遍布整个加拿大,甚至远达中国浙江。灰色修女秉持基督教的仁爱精神,不辞劳苦地去偏远、贫瘠的地方,为需要的人们提供帮助。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灰色修女自发乘船,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用极为有限的资源和无尽的关爱照护受伤的中国人。索尼娅教授引用南丁格尔的格言进行总结:“护理是一门艺术,如同画家或雕塑家做的工作一样,护士需要全身心地奉献自己。区别在于,画家和雕塑家使用的是画布和大理石,而护士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讲座最后,索尼娅教授展示了一幅位于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议会大厦的浮雕,浮雕正中是一位女神代表了人性,一侧是怀抱婴儿的修女护士、另一侧是现代意义的护士与受疾病折磨的土著人。索尼娅教授经常带学生来此参观,接受护理历史教育。

    

   北京协和医学院蒋育红副教授对讲座进行点评。她首先指出了中加护理事业发端的相似之处,1884年麦克奇尼(McKenzie)在上海西门妇孺医院引入南丁格尔的护理体系,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护理的开端, 1909年中华护士会成立与传教机构有密切关系,因此不论是加拿大,还是中国,早期护理的发展与宗教团体和传教士分不开的。护理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Care”与“Cure”需要结合相应的背景进行考察。索尼娅教授的讲座让我们看到了护理早期发展的人文属性,护理教育者、护理史研究者以及相关领域的学者应当加强护理人文的研究。

    

   因疫情原因,此次讲座采取线上形式,8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嘉宾发言结束后,来自护理学专业和医学史专业的师生与索尼娅教授进行了积极地现场互动。本次讲座反响热烈,为护理学者与护理史研究者提供了沟通的平台,通过回顾加拿大早期护理发展的历史,重温护理活动的核心价值观,激发护士的职业认同感。

    

  

    

   甄橙教授在讲座结束之际,对如何开展护理史研究以及护理史研究对当下医学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阐发了独到的见解,希望通过本次活动,推动中国的护理史研究。

    

   (供稿: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吴子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