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温度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医学的温度

【获奖文章】带好听诊器

带好听诊器

易航

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


“明天是见习的第一天,请大家带好听诊器。”刚刚收到群聊里班长的提醒,手机就传出了快递抵达的消息。

“准是我新买的听诊器到了。”伴随着心中按捺不住的激动,我冲下楼,拆开层层包装,这个崭新的医疗器械出现在我眼前:光洁的深蓝色橡胶外壳和两个耳帽在台灯下熠熠闪光。

“这就是我要熟悉的第一件医疗设备了。”将听诊器挂在脖子上,我拿起说明书:“听诊器前端是一个体积较大的膜腔,向后腔道逐渐细窄,气体震动幅度会比腔道大,用以放大患者体内声波震动。”

看着说明书的解释,我暗自给听诊器下了简明定义:声波放大器。此时懵懂的我还不知道听诊器真正的意义。

这是2018年春,也是我进入医学院的第三年下学期,在结束基础医学的学习后,我满怀对临床生活的想象和憧憬进入临床学院,作为一名见习医生,进行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

“这位患者是典型的房间隔缺损,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Ⅱ~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伴有第二心音亢进和固定分裂,同学们都来听一下。”

老师话音刚落,我兴奋地抄起听诊器的膜部,当即就要放在患者胸口。老师及时叫停了我:“听诊前,要注意捂热听诊器与患者的接触面,让听诊器带上温度。”

是啊,虽然已经到了春季,但不能算温暖,皮肤与冰凉的听诊器膜部突然接触,不论对谁都不是舒适的体验。

“即使听出来房间隔缺损的问题还是需要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才行,我们的查体结果不能作为诊断的金标准,”老师接着说。

我问老师:“既然不能作为确诊的金标准,那听诊器查体还有意义吗?”

老师并没有回答,只是笑了笑。伴随着他的笑容,这个问题在我心中种下了困惑的种子。

2019年夏,我进入了实习医生阶段,正是踌躇满志之时。

我也在此时确定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我想学习胸外科专业,像老师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胸外科医生。”老师只答复一句,“明天带好听诊器来病房。”

到了病房后,老师正好在给一个做完肺叶切除手术第二天的患者进行查体,“这位患者因为咳嗽不顺利,现在有部分的左肺不张,你来听听。”

“听诊器的温度”,我的脑海里响起了上一次老师的话,搓了搓手,又用手捂热听诊器,才将听诊器放在患者胸部仔细地听着:左胸上部呼吸音确实明显减弱,而其他部位呼吸音清晰且正常。

“等下可以给患者拍个CT验证一下我们的查体结果,听诊的结果不能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心中的困惑再一次到了嘴边:“既然听诊器的结果不能作为确诊的金标准,那我们听诊器查体还有意义吗?”

老师还是笑了笑没有回答。

“想学习胸外科这个专业是非常不错的,目前肺癌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癌症,与它斗争是我们胸外科医生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你记住,任何医生的职责都是治疗患者,而不只是治疗疾病。你是一个优秀的医学生,胸外科专业难度较大,很多学生望而生畏,如果选择这个专业,就希望你可以不畏艰难地在这个方向前进。”

“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

2020年秋,我顺利进入了胸外科专业,开始了外科住院医生轮转。在骨科轮转的一天下午,一位耄耋老人步履蹒跚地走进了病房。我心想,这是我今天要新收的患者吧。

骨科老师说:“我和你一起去看看患者,带好听诊器。”“可是骨科专科查体并不需要用听诊器吧?”我表示疑惑不解。“一会儿你就知道了”,老师说。我本想根据住院病历的常规进行问诊,但是患者年龄大,听力严重下降,又忘记了佩戴助听器,沟通十分艰辛。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老师把我的听诊器戴在了患者的耳朵上,让我对着听诊器膜部继续问诊。

原来用意在此!患者通过听诊器的声音放大效果,真的听到了我的声音!老师笑了,患者笑了,我也笑了。听诊器的妙用让我们沟通能够顺利进行,也让我完整地完成了所有病史的采集工作。回到医生办公室,把听诊器放在办公桌上,我看着听诊器深蓝色外壳的光亮也在这几年岁月的浸渍下渐渐地褪去,时光荏苒,传导部的橡胶管已经断断续续起了皮。听诊器可能不只是一个声波放大器。从贴在患者胸口直接听诊开始,到圆筒形的听诊器,再到现代声学听诊器的发明到现在,听诊器甚至成为了“医生”这一职业的象征物。由这一个简单的医疗器械的获益何以万亿计,因此得到诊断和救治的患者何以万亿计,而无数的医生们利用这一伟大的工具不仅仅是采集到疾病信息,更是增强了与患者的接触、与患者建立的联系、与患者的相互信任。

听诊器是医生的温度,是医患沟通的一个纽带。

2020年新冠疫情牵动着全球人民的心,全球学界在争议:该不该使用听诊器进行体格检查?身着厚重的防护服,隔离病房医护戴不上听诊器怎么办?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朱健、高旭辉等医生团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并将观点通过国际顶级期刊《欧洲心脏杂志》发表[1]。

返璞归真,大道至简,他们利用薯片桶自制了简易的听诊器,即便穿着防护服也可以使用,兼顾对患者的查体和对医护的保护。

他们认为,听诊器不仅仅是一种诊断工具,更是医生向患者输送安慰与支持的桥梁。由于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患者在住院期间不能有家人陪同,未知的疾病、身体的不适。

孤独和恐惧都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身体或许有药物和仪器支持,而精神却漂泊无依。此时,来自另一个体的关注与接触,利用听诊器的每一次医患互动,都可以为患者输送医生的人文关怀,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

同时,听诊的过程使医生更易获得患者的信任,在更好的医患关系上,使患者配合治疗。

我明白了听诊器查体的真正意义。如果辅助检查是现代交通网络,是汽车与高速、飞机与航线,那么体格检查,就是最后依靠双腿行走在通向千家万户的小路。交通网络即便日新月异、迭代更新,能够到达人力不能及的远方,但我们不可放弃双腿,因为人心,是只有医生依靠自己的双腿和努力、依靠自己的关怀和温度才可以到达的地方。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撒拉纳克湖畔,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还时不时在耳边回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行医之路千万里,冷冰冰的超声、CT机器无法代替有温度的听诊器。纵使医疗科技变革,请也要永远记得带好听诊器。


致谢

谨以此文感谢我所有的带教老师们、所有经手管理的患者。医学生的成长需要各位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患者的密切配合,这些年无论是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还是医患沟通能力的进步都离不开我的带教老师们有温度的教学和患者们的支持理解。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胸外科程远大老师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提供了巨大帮助,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 Zhu J, Tan Y, Huang B, Zhu Y, Gao XH. Don't throw the stethoscope away! Eur Heart J. 2021 Jan 1;42(1):10-12.

竞争利益声明

我声明本人没有竞争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