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温度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医学的温度

柯杨:人文关爱要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医学的温度”征文典礼致辞

  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首届“医学的温度”医学人文征文活动由《NEJM医学前沿》和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协办、泰康溢彩公卫基金支持、北京生命绿洲公益服务中心承办。

  本届征文活动专家委员会包括:韩启德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郎景和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名誉主任)、王辰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柯杨教授(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原常务副主任、肿瘤医院遗传学研究室主任)、肖瑞平教授(NEJM副主编、《NEJM医学前沿》执行主编、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郭莉萍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Stephen Morrissey博士(NEJM常务执行主编)、Debra Malina博士(NEJM观点栏目编辑)和Genevra Pittman博士(NEJM观点栏目副编辑)。

  本次征文共收到440篇投稿,其中348篇符合投稿要求。经组委会和专家委员会两轮评选,共15篇文章获奖,其中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3篇,优秀奖9篇。一二三等奖获奖文章已在《NEJM医学前沿》、北大医学人文学院微信公众号和征文活动官网(med-humanity.nejmqianyan.cn/#)陆续发布。此次刊登的是柯杨教授在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今天特别荣幸参加本次典礼,因为本活动是长期以来在医学教育领域里一直努力追求改善而又非常特殊和有意义的活动。我在认真阅读参评的文章后十分感动也很有收获。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医学人文精神在年轻的医者中发光,这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同时我也感受到医学生作为理科专业的学生,文采也很不错,医学人丰富的内涵终于得到了一次充分展示,这是我另外一个收获。

  多年来,人们都在抱怨医患关系,抱怨医学的温度,这的确是个让人们不满意的现实。造成这种情况的成因很复杂,但是我认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被认识和强调的不够,那就是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医疗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现在的医患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变成了人和机器的关系。同时成本提高,分科过细。更加专业化的分科虽然提高了专、精度,但容易形成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也会自觉不自觉的造成医学的技术至上倾向。而且,对躯体病的分科过细,也将躯体疾病和心理的问题割裂了。躯体器官病带来的心理问题在医疗实践中往往缺乏关注。新技术并不覆盖所有疾病,占人类疾病约70%的是那些与生活习惯相关与衰老相关的慢性复杂疾病,它们还得靠预防、治疗、疾病管理和康复,靠人和人之间的互动解决。而今天的医疗模式早已不是曾经的那样——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甚至更远古的模式,医患是从熟人关系、亲朋关系和相互同情的人性善而逐渐演变而来的。今天的医学技术发展,使医疗能力极大的改变和提高,变化是如此迅速,如此巨大,但亘古不变的是患者对关爱的渴求,这是进化塑造的最基本的人性需求。在现有的医疗模式中,这种人文关爱并没有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而得到同步的调整,所以让人感觉到的是没有温度的医学。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回到技术落后的旧时代,但是绝对应该对现今医疗中的人性关爱给予相应的填补和调整,这方面还有太多的改善空间。

  目前,其实很多医疗系统已经主动进行了一些调整,比如增加社工志愿者对病人进行导医助医的帮助,护理地位的提高,医院分级分层分工,有些医院还有专业心理医生的支撑……但我仍然认为一个不可取代的重要方面是每位各细分专业的医者的努力。面对具体的躯体器官病,医者主动与患者交流,主动去理解患者与提供精湛技术同等重要。对苦难不能感同身受也可换位思考,哪怕从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做起。只要把理解和同情放在心上,处处讲医学伦理,事事重患者利益,医学温度一定会回升。当然改善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如患者的理解、体制的改变、模式的进一步优化等。

  这些年来,各学术机构也都在努力,例如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及很多兄弟院校都在医学人文教育上积极探索和改革。这次活动还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参与,如肖老师、各位主编以及社会力量如泰康溢彩公卫基金的支持,这对医学人文学科是很大的鼓励,是对今后做医学人文研究、教育、恢复医学温度的促进。

  感谢各位,感谢每位参评的选手,你们的文章已经让人们感到了医学的温暖。我觉得每篇文章虽短但可以唤起医者的同情,更可以让患者和社会了解医学的真相,相互理解的医患关系才会更好。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医学人文这件事做得越来越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