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郭莉萍在第七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上的发言

b8a883b4543a49b998f6d3cf5d125338.jpg


尊敬的韩校长、各位嘉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线上线下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时节,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逝者的追思,再次相聚在北京大学,共同迎来一年一度的清明论坛。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向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文化内涵。它提醒着我们,生命有限,但精神永存;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但也是新的起点。在过去几届的清明论坛,我们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为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考视角,引导人们以更加理性、平和的态度面对死亡。

我曾经让学生讨论过我国的清明节和西方也在春天的一个节日的异同。经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这两个节日有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发生在充满生机的春天,很多时候两个日期临近,两个节日的象征物分别是垂柳和兔子,垂柳和兔子都有极强的生命力;鸡蛋作为西方这个节日的一个象征,也是我国传统中庆祝新生命的吉祥物,在有的地区,有婴儿出生要给邻居和村人送红鸡蛋。人们在这个纪念死者的日子里享受春天的美好,纪念我们跟历史的链接。因此,这两个节日表面是关于“死”的,而实际上都是关于“生”的。同学们认识到,在万物勃发的春天纪念逝者,颂赞生命、希望有更多的新生命出现,也许是人类共同的做法。

“生命”和“死亡”也将一直作为清明论坛的核心主题,旨在引导人们正视死亡、思考生命,从而更加珍惜当下,活出生命的价值。前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叫做《生命的最后一公里》,作者是一位安宁疗护的实践者。他在前言中说到:“人们在激烈地讨论生命终末期的时候,没有明确说出来的核心要点是‘恐惧’,当医生与患者谈到威胁生命的疾病时,‘恐惧’就悬浮在空气中。”而我想说的是,在生命终末期的时候,除了恐惧,还有不舍。五年前我身患肺癌的舅舅经过各种锲而不舍的治疗快速地进入了生命的倒计时,我试图说服舅妈让舅舅接受安宁疗护,但没有成功。医生护士以各种明示暗示希望舅妈不要在最后关头因为不舍而进行抢救,舅妈没有去找表妹商量,而是让我这个在医学院工作的外甥女跟她一起做决定。理智上我当然知道该怎么做,但我俩一起做了“不抢救”的决定后,我还是大哭了一场。

对家人的不舍有时候让我们失去理智,有时甚至忘了我们正在逝去的家人也有如何处理自己的身后事和身体的权利。在北医三院急诊科薄世宁医生的书《命悬一线,我不放手》里面,我就读到了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这就是跟本届清明论坛有关的另一个议题,是一个关乎生命延续、人性光辉与社会进步的重要话题——器官捐献。今年,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作为协办方之一参加了本届清明论坛。

器官捐献,是生命馈赠给生命最珍贵的礼物。当生命走向终点,器官捐献为另一个生命带来了重生的希望,实现了生命的延续与升华。这是一种跨越生死的博爱,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诠释。“器官捐献”与“死亡”主题相契合,更与“生“的主题相契合,它展示了生命终结与生命延续之间的深刻联系。

从去年开始,“器官捐献”这四个字对我有了个人的意义——一个好朋友的儿子肾衰竭,一边透析一边等肾源,在这个熟悉的年轻人的眼睛里,我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和对生的渴望。在世界范围内,等待器官移植的人数远远高于捐献的器官,原因是多方面的。记得有一次我跟学生在课上讨论器官捐献的话题,讨论延续到下课后的课程微信群,一个学生说“我刚才跟我妈聊天,说我要去登记捐献器官,遭到我妈训斥:‘别说这些不吉利话’!”好像谈到这样的事情就会招致厄运,这背后反映的是传统观念的影响。生命和死亡,尊严死、尊严活,以及生命的延续是学术问题,更是公众认识和社会价值问题。希望通过今年的清明论坛,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当我们谈论死亡、谈论器官捐献时,本质上是在讨论人的价值和文明的底线——在死亡面前,我们能否超越自我保护的本能,为陌生人点亮一盏灯,让我们自己的生命,或是我们挚爱的家人的生命得以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清明论坛讨论的都是人类存在的“元问题”,没有哪个人具有所谓的“正确答案”,我们都需要以敬畏的心去思考、探究、讨论。最后感谢福寿园对清明论坛一如既往的支持,预祝本届清明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郭莉萍

202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