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课程回顾 | 大师讲堂:人工智能的意识问题——认识论与本体论
时间:2025-04-03 04:00:22 来源:
人工智能会有意识吗?当机器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和创造力时,它们是真的理解了这个世界,还是仅仅在模仿?当 AI 叩问意识,一场跨越哲学与科技的思想之旅就此展开。
为深化医学人文教育内涵,拓展交叉学科思维视野,2025年4月1日下午,医学部逸夫楼716会议室举办“大师讲堂”学术活动。本次讲座作为医学英语专业2023级《医学人文研究方法与实践》课程的组成部分,特邀剑桥大学哲学博士、我校医学英语专业2003级杰出校友董桥声先生,就"人工智能的意识问题——认识论与本体论"展开专题研讨。课程主讲教师李芳副教授主持,医学英语专业2023级全体学生参与了讲堂活动。
董桥声博士首先回顾个人学术历程。自医学英语专业起步,历经数学、哲学及古典学多领域研习,最终在剑桥大学完成哲学博士学位。跨学科的知识架构为其审视人工智能哲学命题提供独特视角,其关于大学时代学术转向的生动回顾,他还风趣地回忆了初入大学时的挑战和学术转向的契机缘由,以及一位古典学学者如何点燃了他成为自由学者的理想,激发了大家跨界学习的兴趣与对复合型人才独特优势的思考。
在讲座的核心部分,董桥声博士以AI生成画作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人工智能语言模型的核心机理。通过解析"词嵌入"技术原理,揭示其通过多维向量构建语义关联网络的底层逻辑,并以典型语义关系运算模型为例证,说明数字空间内语言表征的可计算性特征。同时,董桥声博士追溯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着重介绍国际权威学者、图灵奖得主Geoffrey Hinton教授在深度学习领域的奠基性贡献。
然而,AI 这种依赖海量数据、进行概率计算和模式识别的能力,是否等同于真正的“理解”?董桥声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在场的同学们,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大家纷纷发言,从不同角度探讨机器智能与人类认知的差异,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面对 AI 是否具备意识这一哲学难题,董桥声博士梳理了三种主要观点。
第一种是功能主义,常与强人工智能联系在一起。这种观点认为,只要 AI 的行为和功能表现得和人类一样,就可以认为它拥有人类的理解能力,不必关心其内部是如何实现的。这有点像“缸中之脑”思想实验:它暗示只要功能相同,意识或许不一定需要依赖特定载体,比如大脑。
第二种观点则源于哲学家约翰·塞尔的“中文房间”思想实验,它支持弱人工智能的立场。这个实验说明,即使一个系统能按照规则完美地处理信息并给出正确答案,也不代表它真正理解了信息的含义。按照这种看法,当前的 AI 可能只是非常高级的模仿者,而非真正具备理解能力的智能体。这一观点也挑战了图灵测试——因为它只关注外在表现,不问内在理解。
第三种观点更为谨慎,属于不可知论。哲学家大卫·查尔莫斯等人提出,人类自身的认知可能是有限的,我们就像“认知囚徒”,或许无法判断 AI 是否发展出了我们无法理解的、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异质思维)。这直接关联到著名的“意识的难问题”(主观体验从何而来?),以及“玛丽的黑白屋”实验所揭示的知识与体验的关系。
讲座的讨论并未局限于理论,也延伸到了现实意义。董博士谈到了通用人工智能(AGI) 的标准问题,并用“忒修斯之船”的比喻,引出了“数字永生”、“意识上传”等未来技术可能带来的哲学和伦理挑战。他强调,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相关的伦理规范、数据安全和法律监管将越来越重要,甚至可能催生“AI 伦理合规官”这样的新职业。
讲座尾声,李芳老师作总结发言,强调本次研讨实现了科技前沿与人文哲思的深度融合,为医学英语专业学生开拓了跨学科研究视野。她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医学人文学子应有更多前沿之思,在技术演进中探索医学的更多可能。
在热烈的掌声中,这场“大师讲堂”圆满结束。董桥声博士凭借其广阔的跨学科视野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前沿科技与深刻的哲学思考巧妙地结合起来,为同学们奉上了一场思想盛宴。
《医学人文研究方法与实践》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医学英语专业的必修课。课程旨在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医学领域中的人文学科问题。课程结合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等跨学科视角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实践项目、课堂讨论、大师讲堂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医学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人文关怀理解力与科研素养。课程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培养具有医学专业底蕴、语言应用能力与人文关怀意识的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支撑,充分彰显医学英语专业培养医学人文未来人才的办学愿景。
文案 | 倪建烨 刘恺宸
图片 | 李芳 倪建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