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医学人文学院师生赴马普科学史所访问
时间:2023-09-18 08:26:00 来源:
2023年8月18-20日,医学人文学院师生一行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参观交流。访问团由医学史与医学哲学系主任张大庆教授带领,主要成员有我院唐文佩、陈琦、苏静静、黎润红老师和博士生韩明月,以及院友首都医科大学的谷晓阳老师和中科院自然科史所的吴苗老师。
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成立于1994年,它坐落于柏林西郊,是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所管理的八十多个研究所之一,由三个研究部门和若干研究项目组成。自成立以来,马普科学史研究所一直致力于研究从新石器时代至今的知识史基本问题,探索研究科学与其周围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如何出现新的思想、证据和经验类别,追求历史认识论。
抵达马普科学史所,映入眼帘的是研究所简朴而安静的主体建筑,这所灰色的口字型建筑就是研究人员的主要办公场所。在图书馆馆员的带领下,师生们参观了图书馆的藏书、善本以及数字化资源。图书馆位于研究所的地下一层,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资源丰富。新出版的图书或期刊很快就可以在书架上看到,强大的馆际互借功能可以为研究者借阅世界各地图书馆中的藏书。图书馆收藏了约2500本善本藏书和约一万件原始档案,这些珍贵的材料近年来正在被数字化,以服务更多研究者。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数字资源,除了善本的数字化外,还有马普学会提供的电子图书与期刊,并与许多数据库建立了访问通道。通过多样化的服务为研究者提供支持。
参观图书馆善本收藏
了解图书馆的数字资源
图书馆参观结束后,访问团成员与马普科学史所研究人员进行座谈。座谈会由马普科学史所莉泽·迈特纳研究小组的负责人安娜·阿勒斯(Anna Ahlers)教授主持,第三部门负责人薛凤教授(Dagmar Sch?fer)、特拉维夫大学东亚医学史教授阿萨夫·戈德施密特(Asaf Goldschmidt)、莉泽·迈特纳研究小组的博士后研究员弗兰齐斯卡·弗洛利希(Franziska Fr?hlich)、研究助理林妙玲(Dieu Linh Bui Dao)、访问学者鲁道夫·斯蒂奇韦(Rudolf Stichweh)教授、邢承吉、程汉、伊莲娜·格罗塞-布莱(Jelena Grosse-Bley)、王静等参与了座谈会。安娜·阿勒斯教授介绍了马普科学史所的历史与现状,特别是当前各部门及小组的研究方向。薛凤教授对来自中国的访问团表示欢迎,回顾了自己与中国学者们的合作与交流渊源。张大庆教授介绍了我院医学史的研究发展,感谢马普科学史所的邀请与招待。陈琦副院长介绍了我院的机构组成、学科特点、国际交流等基本情况,并期待与马普所有更多的对话与合作。其余参会人员也分享了各自的学术背景与研究方向。
座谈会
合影
在柏林,师生一行还参观了夏洛特医学院和医学博物馆。夏洛特医学院是欧洲最大的医学院之一,包括鲁道夫·微尔啸(Rudolf L.K. Virchow,1821-1902)、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以及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1854-1915)等多名医学先驱都在此学习或工作过。
常设展的标本,图片来自医学博物馆官网
医学博物馆建于夏洛特医学院的原址之上,最初被称作“病理博物馆”,由微尔啸创立。微尔啸的座右铭是“无一日无标本”(Not a day without a specimen),到1901年底,他已为博物馆储备了23066份标本,当时已知的几乎所有形式的疾病都在大型玻璃陈列柜中展示。不过,原病理博物馆大楼在二战中被摧毁,许多标本也受到损害。目前的医学博物馆是1998年在病理博物馆的原址上重建的,包括常设展和特展。常设展目前展示约750件物品,包括来自中心医疗场所(例如解剖室、实验室和病房)的病理标本、模型和图片等。看着百年前的标本、教具等,仿佛在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这就是博物馆的魅力吧。
疫情几年期间,线下学术活动受到了许多影响。本次访问重新开启了国际交流的大门,不仅了解了国外同行的研究近况,也与国外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为未来带来了更多合作的可能。
(供稿: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韩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