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驯教记

For 'tis the mind that makes the body rich---The Taming of the Shrew

 

算下来,自己正式不正式的从教经历已经快有十年。如果说此前的老师身份以教学为主,这次作为教师带队军训则是一次身心性灵的全面考验。领队老师们戏称,与其说昌平军训是在训练学生,不如说是在训练老师。深以为然的我,带队期间拉拉杂杂随手记录了几句,勉强整理起来,攒成此篇。

 

第一幕 度假的错觉

家里的日历还停留在2020年9月5日,北京大学2020级本科新生军训开始的日子。这一天早上四点半起床,五点来到跃进厅早餐、合影、托运行李,仿佛一切都是度假的常规序曲。清晨的四环,从医学部去到校本部的车程不过七八分钟。一路兴致很高,保持着出发的兴奋感。从东南门开进本部,畅通无阻,由东到西,到了百年讲堂,就看见了围绕校园的百车长龙。乘坐的中巴车在大客车旁边狭窄的通道里艰难前行,不时停下来给搬运行李的学生让路。从百年讲堂到勺园,几百米的路程竟然已经用去了二十分钟。眼看集合时间临近,领队老师们果断下车,向着学生宿舍飞奔而去。气喘呼呼的我,此时恐怕还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未来十几天忙碌的序曲。

一顿手忙脚乱,好歹接上了学生,朝着昌平新校区出发。百车长龙,缓缓驶出学校。西侧门的保安戴着白手套,敬礼致意。刚出门,就看见已经有交警协调颐和园路的交通,让车队先行通过。这一贵宾级的待遇从起点一路持续到了终点。每个路口、收费站都有交警护卫,保障着车队不断,且享有优先路权。看到这一切的我,兴奋的情绪更是浓烈了。

再加上秋高气爽,时令正好。阳光、白云、山脉,一个都没有少。当然,最吸引人目光的还是军训车队。司机师傅告诉我,这种大客车,长十二米,自重十五吨。一百辆这样的大车,浩浩荡荡,顺序列队,在高速上也压着车速,保证队形不乱。如此长龙,我也只能在道路转角处窥见一二。远处飞机掠过,不知飞鸟是否可以见游龙?

进入昌平,宽阔的校区,颇具风格的建筑,还有明显定期修剪的园艺,又增添了几分愉快。来到宿舍,同学入住四人间,领队单独一间,都配有独立卫浴。虽然设施老旧了一些,但相比于军训基地的大通铺和大澡堂,我还是深感庆幸。到了训练场,我拍摄了到达昌平的第一张照片。湛蓝的天空下,烟雾般的白云自下而上,扩散到整个画面,银色的电线斜跨而过,观礼台、教学楼在画面底部中央压阵,两侧都是葱郁的林木。好一张心满意足的游客照。

 

第二幕 突变的画风

自然,转折来得很快。

彼时北大接管昌平校区不足1000小时,又遇上新冠肺炎疫情,过渡时期的混乱在将近4000人入住之后集中爆发。宿舍内设施缺乏、设备老化、物资不足,大家一度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解决,住在高层的同学在用水高峰期因为水压不稳而无法用水。领队老师们也是艰难度日,有几名老师直到开训之后好几天才领齐被褥、床单、工具等配给品。驻楼辅导员更是辛苦,既要聆听各房间的诉求,又要联系维修事宜,当了一回“饼干夹层”。曾经的“最美退役军人”宋玺恰好是我所在宿舍楼的驻楼辅导员。那几天每天看着她上下楼梯,穿梭在各个房间之中。我心想,还好是宋玺,普通人恐怕无法坚持这样的活动强度。

紧接着,我发现自己的运动量也骤然提升。昌平的宽敞,使得即便是校内,两地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很远。不巧的是,宿舍区和校医院座落在学校北侧,而训练场则在南侧。于是,总能看到领队老师们奔走在南来北往的路上,带着学生来去各处。入驻第一天,我的微信运动第一页被领队老师们霸榜,且所有老师的步数都突破了两万。军训十三天,除了最后半天的返程,我每日的平均步数也都保持在两万左右。军训领队老师中流传着一句话,“骄阳下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今年的军训,“陪伴”一词也可以换成“奔走”。

后来,有老师夜跑,测了距离。从宿舍到操场,将近两公里。原本,我还在担心无法坚持那全程将近二十五公里的拉练,这样奔走的日子过了几天以后,也已经毫不在意拉练的距离,毕竟也就比平时的行走多了一点点而已。再后来,学校紧急调配了车辆,供领队老师们使用。我们亲切地称之为“昌平专车”。然而,即便一天叫车三五次的我,步数依旧坚挺如初。这一个谜题,我至今也未解开。

另一个问题是休息不足。军训期间,学生的作息完全按照部队要求,早上6:20集合,晚上10:15熄灯。但领队老师需要总结当日工作、安排明日日程,再帮助学生处理一些事务,基本都是晚上十一二点才睡,早上五点就要起床。军训期间,我的平均睡眠时间在六个小时左右。但军训第一周(9月5日-9月11日),因为各种状况不断,我的平均睡眠时间竟然刚刚超过四个小时。那几天,恰逢“712”工作制占据着热搜。我苦笑,社会上还在讨论的话题,在这里竟然已经有了升级版的现实。

平时的我,习惯多睡,每天八小时起步;懒得锻炼,逛一圈公园也不过万步。经过几天的军训,我摇身一变,竟然发现了少睡多动的潜力。

 

第三幕 万万没想到

军训改变生活,此话确是真理。

每天早睡早起,白天军事训练,晚上主题教育,日程满满当当。训练辛苦,训练量逐日增加,首先带来的就是学生们饭量肉眼可见的增长。我带的班级都是女生,还记得第一次吃饭时,总有人告诉打饭的同学,“少一点”“太多了”“不要这个”。当时,全班用餐完毕,还可以匀出不少饭菜支援隔壁的男生班。几天之后,同学们的盘子里开始冒尖,加饭加菜的同学也渐渐多了起来。到了军训后期,打饭的同学已经需要控制分量,以保证平均为先。有好几次,我都不得不将带着盘子过来蹭饭的男生挡在门外,告诉他们女生们还在用餐。即便是我,早餐也至少是两个鸡蛋三个主食一碗粥,这还不算早上出门前在屋里吃的垫肚零嘴。

然后是简单的幸福。一次,打饭的学生们刚揭开饭盆盖就开始欢呼,我连忙过去一探究竟,发现面前不过是一盆炸鸡米花。这样的欢呼在军训的日子里不时出现,其对象可能是一颗奶糖、一顿薯条、一盒泡面、一瓶可乐,一包薯片、一杯奶茶……连平日里丝毫不碰这类食品的某些领队老师都按耐不住,恨不得每天一瓶“肥宅快乐水”。户外拉练那一天,徒步的目的地是靶场,同学们有了实弹射击的机会。几位教官和领队老师却放弃了射击,窝在大厅的椅子上,人手一个甜筒冰淇淋,心满意足地啃过这难得的悠闲时光。

最后是习惯的期待。习惯了每天起床时万籁俱寂,期待着第一缕霞光突破天际;习惯了早操列队迎日光,期待着红旗飘飘风飞扬;习惯了餐食六菜又一汤,期待着每顿变化引尖叫,习惯了行军队列如火车,期待着军姿行进都有方;习惯了晚课千人同一堂,期待着萤火舞动星光好……或许,当时过境迁,所有难处,要么在记忆中渐渐褪去,要么退却成了吐槽时候的材料,仅为博人一笑。真正刻骨铭心的,倒是那些看似平常的点滴期许,还有期许达成以后的真实满足。

总之,有点“真香”了。

 

 

第四幕 感谢有你们

军训期间,军事训练是必修课,但我以为,与人相处恐怕也是重要的一环。处,居也,同在一地可谓相处。对于军训期间和我共享过昌平校区的人们,我只有一连串的感谢。

首先感谢亲爱的同学们。领队老师的核心任务是管好学生,可是我却发现,我的学生们基本不用我管。两周以来,我充当的基本只有以下几个角色:1. 人形传声筒,用于下达团营连各级的指示;2. 人形导航仪,用于引导学生从A地走到B地;3. 人形补给机,用于分发从后勤处、校医院等地领取的各类物资。至于内务整理、军事训练、日常生活,同学们基本上都比我利索,弄得经常姗姗来迟的我无所事事。感谢你们的年轻有为让我甘之如饴地充当一个“无用”的工具人!

其次感谢可敬的教官们。说是教官,其实也只是一群九零后的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研究生。几个细节,记录他们的可敬:1. 手上拿着小纸条,上面记着队列里各同学的名字,最后教官认识同学的速度已经大大超越了作为领队老师的我;2. 有同学走散时,飞奔出去的那一抹绿色身影,高速覆盖过整个场地;3. 检查内务时,认真地反复核实,来回上下三趟,确保公平公正;4. 每次用餐,总是“动手”最早,搬运饭菜箱子,“动嘴”最晚,最后一个打饭;5. “烟嗓”练成,军训几天以后,不管营长连长班长,个个都喊哑了嗓子,有教官强摁住咽喉,继续呐喊;6. “我可以来这里看病吗?”一名教官羞涩地走到医疗点,问了一句。事实上,军训两周,教官的生活也不轻松,既要训练好同学,自己又要时不时加练,身体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我所在连队的一个教官,嗓子发炎,体感风寒,腰肌劳损,脚上水泡,真正是“内忧外患”,但明媚的笑容还是从未离开过他的脸。

再次感谢负责的领队同事。作为一名首次带队军训的新人,又恰逢所谓“地狱难度”的昌平军训,有幸“划水通关”,一定要感谢队友们的给力。我所在的连队共有五名领队老师,其中既有机关的部门领导,又有学院的专任教师,年龄跨越七零后和九零后,男女性别比二三开,十几天的共事,印象中并没有怎么“磨”,便“合”成了一个黄金团队。我们自称是“佛系嗨嗨连”,少争不抢,拿着优秀奖的激动劲头可以超过获得一等奖的队伍,真正是淡然于最后结果,执着在过程坚实。所谓精神上的佛系来自于行动上的努力,展现在收获后的畅快,无论这一收获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感谢你们的帮助,让我更深切地认识了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道理。

最后,感谢那些默默为军训胜利结束而保驾护航的人们。同学们可能还不能记住你们的名字,但你们用自己军训期间的“无名无闻”,换得了军训有序展开的条件。我能记住的有:校医院里平易近人的大夫护士;鞍前马后服务的驻楼辅导员;甘当专车司机的抽调老师;骑车巡逻、路口设岗的校园保安……还有三天两头过来慰问的校方领导;带给同学们精神食粮的晚课嘉宾,拎起大包小包过来探望的“娘家”院系老师……这份名单,自然是挂一漏万,毕竟在我也看不见的角落,一定有着更多的人在辛勤工作。套用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感谢军训期间每个人那一笔浓墨重彩的美好!

 

第五幕 金秋好收获

日记翻过十三页,军训已成过去时。这一幕,可短可长,每个人都不太一样。留下一点空白,静待更多可能。

Auld lang syne!

(2020级军训领黄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