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中瑞对话:新兴生物医学创新中的伦理与治理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年9月22日,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伦理与法律学系和瑞士联邦政府科技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新兴生物医学创新中的伦理与治理”(Ethics and Governance in Emerging Biomedical Innovations)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楼716会议室顺利举行。来自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应用科技大学、瑞士设计与健康中心、日内瓦学院,以及瑞士联邦政府科技文化中心(Swissnex in China)的六位代表,与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二十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医学伦理与法律学系副系主任、长聘副教授陈海丹主持。


fcd0e47ee34b4a638a3af9a3c430add5.jpg


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郭莉萍教授致辞。她简要介绍了学院在生物医学创新伦理与治理领域的研究历程,并对瑞士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瑞士联邦政府科技文化中心学术关系与跨领域项目主管孙逸雯致辞,介绍了此次交流的目标,期待专家学者围绕生物医学前沿议题深入探讨,并推动瑞士高校、科研机构与中国的可持续合作。

在学术报告环节,中瑞学者代表依次分享研究成果。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伦理与法律学系丛亚丽教授以“医学数据共享的障碍与伦理挑战”为题,指出当前数据共享面临“不愿共享、不敢共享、不能共享”三大困境,既有管理体制与技术壁垒问题,也存在激励机制不足等制度缺陷。她强调,科研人员虽认同数据共享的重要性,但对再同意(re-consent)和隐私保护的关注仍显不足,亟需建立统一平台和责任机制,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


1b760e48ed474a558eeea295fcff2c0e.jpg


该系博士后徐靖仪以“医疗人工智能的法律与治理挑战”为题,分析了AI在提升效率与诊断准确性中的风险,如过度依赖削弱医生自主性、算法黑箱损害医患信任、数据偏见影响公正、隐私泄露引发歧视,以及责任归属不明导致维权困难。她介绍了欧盟AI立法的风险分级模式,以及中国多线并行的治理探索,提出应构建“人本、公平、可问责”为核心的制度框架。


e3b88f24a2064ee3a68023333e63b22b.jpg


日内瓦学院研究员Jonathan Andrew聚焦于COMBAT项目,探讨登革热防控中的伦理与法律挑战。他指出,登革热每年约致1亿人感染、1万人死亡,跨境数据流动在研究中引发复杂的法律与伦理问题。伦理指导在合规、社区参与和成果分享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推动公平和可持续的国际合作。


eb6513959cfe4dd7b3842fd851e00e18.jpg


苏黎世应用科技大学管理与法律学院研究员Václav Pechtor以“大语言模型不是护士——人工智能在医疗中的挑战与局限”为题,提醒部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护理产品被过度宣传,实际难以替代人类在护理中的关怀。他指出大模型存在幻觉、缺乏情境理解和透明度不足等问题,在ICU等高风险场景尤其有害。他呼吁加强医护人员教育,引入设计思维,避免对护理的理解“任务化”,并推动科学评估,以避免AI“高成本低收益”的局面。


c25498f3d9ba4e03a20744d94a2e1e7b.jpg


在自由讨论环节,中瑞学者围绕研究兴趣、现实挑战、最佳实践经验,以及跨国合作中的文化与法律差异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瑞士联邦政府科技文化中心代表介绍了相关学术合作项目与奖学金机会。随后,中瑞代表分别分享了所在机构的研究重点,并就未来合作的方向、主题和可能路径进行了探讨。


c2d594990aa2480da62af08caf8a94a8.jpg

6e736795cc7749168d09a90b25522b70.jpg


本次研讨会不仅展现了医学人文与科技创新的深度对话,也推动了中瑞双方就负责任创新相关的伦理与治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会学者的交流为未来的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并为跨国、跨学科的持续合作开辟了新空间。


供稿:张程程、袁洁铃

供图:陈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