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重大传染病防治的历史与经验:全健康视域下的思考”学术论坛在沪召开

       

     2023415日,“重大传染病防治的历史与经验:全健康视域下的思考”学术论坛在沪召开,旨在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促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重大传染病防治史研究及数据库建设”课题组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会议现场

       

    开幕式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肖宁主持。所长周晓农致欢迎辞,介绍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的历史沿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等情况,强调当前需基于“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促进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兽医、环境专家以及其他学科人员间合作与交流,从“人类-动物-环境”健康的整体视角解决复杂健康问题,进而可持续地平衡和优化人类、动物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项目首席专家张大庆概述项目主要内容及研究进展,指出传染病是决定人类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研究传染病防治的历史进程,总结经验教训,分析传染病防控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因素间的互动关系,考察传染病防控中多种技术应用的融合特征及面临社会文化问题,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

       

                                           周晓农向张大庆赠送Infectious Disease of PovertyScience in One Health杂志纪念品   

   

    会上,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的师生先后作学术报告,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唐文佩、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李沛霖主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周晓农以《中国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策略》为题,系统回顾血吸虫病的防治历程、策略措施和主要成效。他表示,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是“全健康”的典型案例。血吸虫病作为一种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寄生虫病,新中国成立初期血吸虫病人数约为1200万,严重威胁了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2个省社会经济发展,至2019年全国现存3万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无急性感染发生,且全国血吸虫病拟于2030年实现消除,主要得益于坚持党政领导、综合治理、科学防治及专业队伍建设。此外,通过不断完善监测体系,突出预防理念,以县为单位,建立和健全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综合监测体系,达到“四个一”,包括:一个监测工作机制、一支监测专业队伍、一套疫情信息分析系统和一批参比实验室网络,并尊重疾病规律,科学制定规划,优化科学管理,推行精准防控,推动实现血吸虫病控制与消除。

       

       周晓农作报告分享

       

    上海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国际禁毒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勇安分享《疫病命名的知识政治学与全球卫生治理的难局》,结合流感命名历程,指出疫病传播通常基于不正确的风险认知和既存的社会偏见,从而导致了疫病命名通俗化的倾向,并可能会产生一系列溢出效应,对国家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全球疫病的防治产生多样广泛而负面的影响。对此,他不鼓励科学家和公职人员以提及特定人、地方、食物、动物或职业的方式或使用“引起过度恐惧的术语”来命名传染病,呼吁全世界的科学家、各国政府和媒体等各方能够共同遵循“新型人类传染病命名最佳做法”,避免给出不合适的疫病命名,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的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并建议以“全健康”为理念重构全球卫生防疫体系,把疫病视为“全球公共物品”,希望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能够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以疫病防治为中心,以人民生命健康为旨归,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

       

      张勇安作报告分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肖宁以《中国消除疟疾经验及消除后面临的挑战》为题,分析全球及中国疟疾形势,梳理70余年来中国在与疟疾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总结中国消除疟疾经验,并反思消除疟疾后面临的挑战。据介绍,中国消除疟疾历程主要分为5个阶段,即:重点调查与防治阶段(1949-1959年)、控制严重流行阶段(1960-1979年)、降低发病率阶段(1980-1999年)、巩固防治成果阶段(2000-2009年)和消除疟疾阶段(2010-2020年)。最终,世界卫生组织于2021630日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在此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疟疾防控。但目前全球消除疟疾依然面临巨大挑战,需继续采取科学策略和有效措施以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并通过分享消除疟疾的经验和产品技术等来帮助高流行地区和国家控制和消除疟疾。

       

       肖宁作报告分享

       

   子课题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士永分享《二战后东亚国际防疫网重建试探》,从重建历史脉络入手,梳理远东热带医学会、国联卫生组织、洛氏基金会国际卫生部等20世纪初东亚现代医学的国际组织及其公共卫生、防疫相关主要工作举措和效果,讨论东亚地区如何从殖民防疫网发展成为现代国际卫生网之摇篮,并分析美式医学、消费经济以及冷战策略对于推进此历史进程的影响。

     

          刘士永作报告分享

       

    此外,子课题负责人、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夏媛媛分享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江苏结核病防治成就与启示》,指出江苏省通过不断规范与完善防治体系,引进与运用科学防治技术,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仍需高度重视与支持,确保结核病防治经费投入,加强疾病医疗保障,继续开展项目合作,注意应对青少年和学生、免疫抑制人群、HIV感染者等重点人群的预防性治疗工作,并做好耐多药短程化疗方案等精准治疗和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助理研究员张晓溪以《全健康治理内涵与体系框架》为题作报告,重点介绍了全球全健康指数(global one health index, GOHI)的内容及开发过程,有助于厘清全健康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实践要素和治理抓手,推动在全球范围内运用全健康理念改进决策实践,促进有需要地区的能力建设,科学评价各地全健康能力建设的现状、成效和短板,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全健康实践目标和路径,将促进对全健康方法的要素和功能的理解。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博士研究生蓝贻茜以《“祸起毛蚶”:上海甲肝流行与毛蚶管控争议(1982-1990)》为题,梳理历史资料,结合“全健康”视角,重新关注毛蚶是如何与甲肝相关联,并成为科学调查和公共卫生干预的主要对象,指出应将毛蚶视为与人类共同监测环境质量和面对流行病疫情的“哨兵”,开展持续性的环境质量与流行病监测。

    会议期间,参会人员就全健康视域下的重大传染病防治与研究重点展开讨论,并在国家寄生虫资源库卢艳副研究员的导览下,参观学习寄生虫和媒介标本馆,形象直观地对寄生虫的形态特征、感染方式、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等有了进一步地认识,系统了解了人兽共患病、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媒介传播疾病等内容。

     

           参会人员参观国家寄生虫资源库

       

   本次学术论坛聚焦全健康理念下的传染病防治相关理论与实践,吸引了来自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公共卫生、医学史、世界史、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参与线上线下讨论交流,对积极普及全健康理念,加强全方面、多部门、跨领域的合作,推动优质研究成果产出及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姜海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