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依托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

韩明月:疫情下的留学体验

   2020年,我申请并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联合培养奖学金,留学单位是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2020年底至2022年6月,我在马普科学史所做了为期一年半的访问学者。在国外期间,疫情的影响如影随形,经历过最严格的封锁时期,连续一年多只有线上会议,回国航班被大范围取消……在一年中最寒冷、日照时间最短的时节踏上欧洲北部,还恰逢当地疫情封锁最严重的时候,这种hard模式下的留学生活是什么样的?

  

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

 

   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简称马普科学史所)建于1997年,是马普学会管理下的八十多个研究所之一,结构类似于我国中科院下的自然科史所,与科史所同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史研究机构。

    

   马普科史所位于柏林西部的达勒姆地区,距离克鲁默湖很近,环境幽静,自然风光优美,院子里常有松鼠和狐狸出没。研究所主体建筑呈“口”形,地上两层是会议室和办公室,地下一层是图书馆。研究所占地面积不大,但研究人员很多,加上常有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来此交流,学术活动十分丰富。马普科学史所与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几所学校组成了科学史联盟,学生可跨校选课,非常方便。柏林的大学没有围墙,是一栋栋散落各处的建筑,所以想要旁听课程也很简单;但疫情期间学校全部改为线上授课,要提前联系授课老师才能加入。

    

   马普科史所有三个部门和许多研究小组,每个组都有许多学术活动。学者们会在内部邮件里共享学术活动信息,如果有兴趣,即使不是自己部门或小组举办的,也可自由加入。研究所在科技史领域的数字人文研究方面做了许多突出的工作,并有专门的IT支持部门,为对数字人文方法感兴趣的学者提供方法、设备等方面的帮助。

    

  

   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正门    

  

多元的风土人情

 

   经历过二战以及战后的分裂与再统一,德国呈现出多元的社会文化,处在冷战中心的柏林尤甚。

    

   走在柏林街头,随处可见夸张的涂鸦,甚至地铁内部也不例外。除了年轻人的张扬个性,街头涂鸦也体现了柏林这座艺术之都的包容性。柏林有一百多座博物馆和美术馆,主题丰富,展览形式生动有趣。2021年夏天之后,博物馆陆续开放,政府为了鼓励大家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规定每个月的第一个周日为博物馆免费日,提前在网站上申请门票,就可以免费参观。借此机会,我把柏林的许多博物馆都走了一遍,参观博物馆是疫情期间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

    

   柏林的城市景观处处可见东德与西德的痕迹。有的建筑提醒着曾经分裂的历史——在东边画廊,保留的柏林墙已成了艺术家们的创作圣地;曾经的东西柏林通行处,查理检查哨,也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打卡点。而有的建筑则告别了其最初的功能,完美融入到这座重新融合的多元城市中——施普雷河一侧矗立着几排集体主义时期为无家可归者建造的公寓,重新粉刷后换成了鲜艳而跳脱的颜色,为这片年轻人喜欢聚集的河岸提供了活泼的背景。作为冷战遗产,柏林的城市建筑风格十分多样,从古希腊到苏联风格,包罗万象,有时候走在东边的公园里,会有身在北京的恍惚感。

    

   夏季的公园是最热闹的,除了日常的跳蚤市场,还有各种街头表演。看着形形色色的人弹奏乐器、纵情舞蹈、滑着轮滑或者风帆车,这座历经沧桑的城市仍旧在迸发着活力。

    

  

   柏林地标建筑,电视塔

    

国际化的学术视野

 

   疫情对日常学习生活的影响显而易见。柏林封锁最严重的时候,研究所所有的活动全部转为线上,几个月见不到同组的其他同事;公共场所全部关闭,仅留必须的超市、药店等。尽管如此,丰富的线上活动仍带给了我许多收获,特别是国际化的学术视野。

    

   马普科学史所的学术声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来此交流访学,学者们多样的背景和扎实的研究为学术交流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在研究所期间,我参加了小组内以及研究所内的许多学术活动,深入体会了国外科研项目组的组织方式和运作模式;和来自耶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瑞士洛桑理工等学校的访问学者进行交流,了解了不同学校的研究生培养特点、研究方法、学术活动等;组织了一次讨论会,并对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了单独访谈,获得了一些学术建议。另外,在疫情期间,参加了线上的欧洲大学生暑期学校,对于如何将数字人文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学科领域中有了基本了解。总之,在这段难得的经历中,不仅积累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体验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也有了更加开阔的国际化视野。

    

  

   研究所的图书馆

    

   (供稿:科学技术史博士  韩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