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第一届“程之范医史论文奖”揭晓
时间:2022-12-02 12:05:00 来源:
为促进医学史学科发展,加强学术交流,凝聚医史学人的智慧与力量,进一步弘扬北京大学医史学科的核心影响力, 2022年在纪念医史学家程之范先生诞辰100年之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特发起 “程之范医史论文奖”征文和评选活动。
本次活动面向全国所有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及科研院所研究生,研究主题覆盖疾病史、药物史、护理史、卫生史、医疗技术史、医学学科史、医药政策法制史、医院历史、医学校历史、医学人物、医学事件等多个相关领域。征文活动受到各界朋友关注,尤其是得到青年学子的热烈响应。第一届“程之范医史论文奖”于2022年3月启动,截至2022年7月底截稿,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综合类高校,以及首都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47所医学类院校及科研院所参加了本次活动。
经由国内知名医史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了匿名评审,共从86篇征文稿件中,按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分别分组,共计评选出一等奖论文3篇,二等奖论文9篇,三等奖论文12篇,优秀奖论文29篇。
受疫情影响,第一届“程之范医史论文奖”颁奖会将择期举行,证书和奖金也将在颁奖会后寄出。同时,第二届程之范医史论文奖活动也即将开启,敬请各位同仁继续关注!
(供稿: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吴子婧 甄橙)
附:第一届“程之范医史论文奖” (同等次奖项排名不分先后)
| 
				 本科生组  | 
		|||
| 
				 奖项  | 
			
				 姓名  | 
			
				 题目  | 
			
				 学校  | 
		
| 
				 一等奖  | 
			
				 陶治茜  | 
			
				 赤脚医生实践中的改造与适应——以口述史为视角  | 
			
				 南开大学  | 
		
| 
				 二等奖  | 
			
				 张泽阳  | 
			
				 抗战时期医学图书馆事业营办的困境及其因应  | 
			
				 江西师范大学  | 
		
| 
				 二等奖  | 
			
				 吴婧怡  | 
			
				 18世纪英国药房的医生专业化探析  | 
			
				 南京师范大学  | 
		
| 
				 二等奖  | 
			
				 郑 琳  | 
			
				 自行车脸:一种女性疾病的兴起与消失  | 
			
				 首都医科大学  | 
		
| 
				 三等奖  | 
			
				 张若琼  | 
			
				 战争与医疗:军事医疗视域下的甲午战争  | 
			
				 湖南师范大学  | 
		
| 
				 三等奖  | 
			
				 张 晗 孙灵芝  | 
			
				 从生命史学探究明清北京百姓视角下的瘟疫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 
				 三等奖  | 
			
				 周 洵  | 
			
				 从《申报》大流感报道看近代卫生观念的发轫  | 
			
				 重庆大学  | 
		
| 
				 三等奖  | 
			
				 殷钰喆  | 
			
				 路德维希·古特曼:神经专家与残奥运动之父  | 
			
				 首都医科大学  | 
		
| 
				 硕士生组  | 
		|||
| 
				 一等奖  | 
			
				 程 飞  | 
			
				 全面抗战时期新四军医疗物资供给来源研究  | 
			
				 扬州大学  | 
		
| 
				 二等奖  | 
			
				 褚芝琳  | 
			
				 屠犬记:近代宁波对狂犬病的认知与防治(1899-1948)  | 
			
				 清华大学  | 
		
| 
				 二等奖  | 
			
				 郑志凯  | 
			
				 退却或参与:民国山西防疫实践中的中医  | 
			
				 山西师范大学  | 
		
| 
				 二等奖  | 
			
				 李雅闻  | 
			
				 “亡国病眼”:近代中国沙眼疾病概念的塑造与利用  | 
			
				 复旦大学  | 
		
| 
				 三等奖  | 
			
				 周维勤  | 
			
				 医患互动:民国时期医患关系探微 ——以1935年上海牙医司徒博“拔牙杀人”案为考察中心  | 
			
				 四川师范大学  | 
		
| 
				 三等奖  | 
			
				 吴子婧  |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护理——信宝珠谈中国护理发展之路  | 
			
				 北京大学  | 
		
| 
				 三等奖  | 
			
				 朱睿思  | 
			
				 西药东渐与近代的汤剂改良  | 
			
				 浙江师范大学  | 
		
| 
				 三等奖  | 
			
				 高加康  | 
			
				 旧知识中的新知识:近代鹿茸产地知识的医学建构  | 
			
				 四川大学  | 
		
| 
				 博士生组  | 
		|||
| 
				 一等奖  | 
			
				 陈 腾  | 
			
				 从医书到善书:“达生文本”的早期出版史(1715—1795)  | 
			
				 北京大学  | 
		
| 
				 二等奖  | 
			
				 刘 苗  | 
			
				 近代天津海港检疫的创建、 业务内容与发展特点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院史研究所  | 
		
| 
				 二等奖  | 
			
				 刘子华  | 
			
				 14-16世纪意大利人对黑死病的认知与医学应对  | 
			
				 南京大学  | 
		
| 
				 二等奖  | 
			
				 翟 芸  | 
			
				 大战与大疫:一战与1918年大流感关系新探  | 
			
				 复旦大学  | 
		
| 
				 三等奖  | 
			
				 吴昱泽  | 
			
				 性观念与一战时期美国军营活动委员会的兴衰  | 
			
				 南开大学  | 
		
| 
				 三等奖  | 
			
				 谭小伟  | 
			
				 身份认同与情感转向——基于江西抚州市赤脚医生的口述史研究  | 
			
				 安徽大学  | 
		
| 
				 三等奖  | 
			
				 陈敬瑞  | 
			
				 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兽疫科研活动——以满铁兽疫研究所为中心的考察(1925-1945)  | 
			
				 东北师范大学  | 
		
| 
				 三等奖  | 
			
				 张金艳  | 
			
				 全面抗战初期中国护士抗日救亡活动研究(1937-1938)  | 
			
				 湖南师范大学  | 
		
| 
				 优秀奖组  | 
		|||
| 
				 优秀奖  | 
			
				 胡辰欣  | 
			
				 中华民国医药学会发展概述  | 
			
				 兰州大学  | 
		
| 
				 优秀奖  | 
			
				 刘嘉丽  | 
			
				 医学教育的“名”与“志” ——以近代以来的山西为视角  | 
			
				 长治医学院  | 
		
| 
				 优秀奖  | 
			
				 刘琪彧  | 
			
				 莫扎特死亡之谜:从荒诞到科学  | 
			
				 首都医科大学  | 
		
| 
				 优秀奖  | 
			
				 费奥月  | 
			
				 “食不知味”:神经性贪食症的历史发展进程  | 
			
				 长安大学  | 
		
| 
				 优秀奖  | 
			
				 贾茗萱  | 
			
				 A Silver Badge Shining a Hundred Years—— The Footprint of a British Female Missionary in China  | 
			
				 Adcote School Shanghai  | 
		
| 
				 优秀奖  | 
			
				 杨欣晨  | 
			
				 中日针灸穴位命名异同和对针灸临床的影响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 
				 优秀奖  | 
			
				 师为人  | 
			
				 从“草药”到“中药”——白花蛇舌草的正典化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 
				 优秀奖  | 
			
				 张晓辉  | 
			
				 帝国、殖民主义与全球化:早期临床试验的发展  | 
			
				 北京大学  | 
		
| 
				 优秀奖  | 
			
				 高 燕 贾江榕  | 
			
				 欧洲中世纪大学医学学位制度的形成和影响  | 
			
				 桂林医学院  | 
		
| 
				 优秀奖  | 
			
				 李鹏鹏 邓 伟 王小杰  | 
			
				 疫情与生活:1917-1918年北方鼠疫与铁路防疫过程与观念  | 
			
				 河南大学  | 
		
| 
				 优秀奖  | 
			
				 徐宇凡  | 
			
				 药物、医学与近代社会——以麻杏石甘汤为例  | 
			
				 华中科技大学  | 
		
| 
				 优秀奖  | 
			
				 刘 飞  | 
			
				 教会医院在近代中国的作用及其评价 ——从对西医院认知演进的视角  | 
			
				 华中师范大学  | 
		
| 
				 优秀奖  | 
			
				 辛婉怡  | 
			
				 敦煌古医籍《亡名氏脉经第二种》与《伤寒论》两书中桂枝汤之比 较  | 
			
				 西北师范大学  | 
		
| 
				 优秀奖  | 
			
				 陈 立  | 
			
				 中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价值延展——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 
			
				 厦门大学  | 
		
| 
				 优秀奖  | 
			
				 陈文浩  | 
			
				 医药政策法制史:一个值得重视的学科  | 
			
				 北京大学  | 
		
| 
				 优秀奖  | 
			
				 孙伟航  | 
			
				 爱国卫生运动初期的厕所治理研究(1952-1959)——以《人民日报》为中心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院史研究所  | 
		
| 
				 优秀奖  | 
			
				 李世林  | 
			
				 延安时期的护士节纪念  | 
			
				 南方医科大学  | 
		
| 
				 优秀奖  | 
			
				 黄加南  | 
			
				 由医解经:廖平对经学出路的探寻  | 
			
				 南洋理工大学  | 
		
| 
				 优秀奖  | 
			
				 马慧敏  | 
			
				 约翰·佛罗耶及其脉搏学研究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 
				 优秀奖  | 
			
				 何翔钰  | 
			
				 王吉民的中医推介述评(1919-1931) ——以《博医会报》为中心的考察  | 
			
				 上海大学  | 
		
| 
				 优秀奖  | 
			
				 商 双 杨奕望  | 
			
				 清代江南医疗分歧下的对抗——疾病角度的医患行为考察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 
				 优秀奖  | 
			
				 贺雨婷 宋 歌 熊晓玲  | 
			
				 中国古代对瞳神的认识发展小史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 
		
| 
				 优秀奖  | 
			
				 张 兴  | 
			
				 从“废止”到“维新”:民国时期中医科学化的困境  | 
			
				 安徽师范大学  | 
		
| 
				 优秀奖  | 
			
				 张睿圆  | 
			
				 中西新旧之间:山西医学杂志中的传染病治疗  | 
			
				 中央民族大学  | 
		
| 
				 优秀奖  | 
			
				 王腊梅 王 妮  | 
			
				 从传世壁画管窥古代卫生保健  | 
			
				 陕西中医药大学  | 
		
| 
				 优秀奖  | 
			
				 李婷婷 喻苗苗 梁润英  | 
			
				 《普济方?食治门?食治三消》应用规律探析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 
				 优秀奖  | 
			
				 栾 婧  | 
			
				 陈修园入门医书的特点与影响  | 
			
				 福建中医药大学  | 
		
| 
				 优秀奖  | 
			
				 曾怀锦  | 
			
				 中医早期对经络实体认识的变化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优秀奖  | 
			
				 德吉卓玛  | 
			
				 藏医传统眼科手术发展史考  | 
			
				 青海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