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

【北大医学人文学术成果掠影第21期】郝树伟副教授团队开发出基于ICD-11的抑郁障碍量表(DDS)

文章简介

2025821日,我院医学心理学系郝树伟副教授(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和硕士研究生张雪婷在心理学期刊Current PsychologySSCI一区)在线发表研究论文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scale (DDS):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depressive disorder based on ICD-11,成功开发并验证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ICD-11)诊断标准的中文版抑郁障碍量表(Depressive Disorders Scale, DDS),为我国抑郁障碍的精准评估提供了新工具。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2144-025-08335-4




该研究以北京四所职业学校的797名学生为样本,通过严谨的心理测量学分析,结果表明DDS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共10个条目,涵盖情感、认知行为与神经功能三大症状群。信度方面,其内部一致性信度高达0.961,单月重测信度为0.560,这一数值也符合抑郁症状本身具有随时间波动的临床特征。效度方面,探索性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均支持其清晰的单维结构,且与广泛使用的PHQ-9量表显著相关(r = 0.740),展现出其良好的效标效度。此外,该量表还通过了跨性别测量不变性检验,证明其评估结果在不同性别群体间是公平且可比的。

DDS的一大创新在于其双重计分系统:总分计分和临床0/1计分。后者严格模拟ICD-11诊断逻辑,仅将“总是”这一选项界定为症状阳性,以此方式检出的抑郁患病率为3.9%,与中国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高度吻合。相比之下,PHQ-9在同一人群中的检出率为22.2%。这一显著差异表明,DDS的临床计分法可能更具特异性,有助于更精准地识别潜在的临床病例,并减少在非临床筛查中的假阳性问题。鉴于此,研究者建议,在临床辅助诊断场景下,应优先使用0/1计分法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DDS的推出不仅弥补了现有量表基于旧版诊断标准、文化适应性不足等局限,也为我国ICD-11标准下的抑郁障碍诊断与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科学、可靠的评估工具。

本研究得到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氛围、心理韧性、敌意倾向对中职生学校适应的影响机制与干预研究”(CEAA22049)的资金支持。


作者简介

郝树伟,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应用心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副主任医师。兼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漂浮疗法分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委员等职。研究方向为临床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


cb524bb9da9c442bb613e38a659e7454.jpg



张雪婷,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心理学系202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健康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近三年发表SSCI论文6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


3252140757334aac92a12d8fcda34a2c.jpg



撰稿|张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