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讲堂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医学人文讲堂

【北大医学人文讲堂第87期】赵旭东:心理学与医学的融合——德国模式的启示

   2021年9月16日上午,同济大学医学院、人文学院赵旭东教授应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邀请来到北医校园,在逸夫楼309教室举行了有关 “心理学与医学的融合——德国模式的启示”的讲座。讲座由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心理学系官锐园教授主持。

 

   赵旭东教授是著名的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早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对于我国精神病学、心理治疗的跨文化发展及心身医学等方面有重要贡献。赵旭东教授还作为负责人之一,筹办了多期享誉国内的“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为中国的心理治疗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赵旭东教授也是人卫出版社《医学心理学》八年制医学生规划教材的主编,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世界治疗学会副主席,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中方名誉主席。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奖”等荣誉。

 

   在这次讲座中,赵教授首先从Jerome Kagan的《三种文化:21世纪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谈起,梳理了这三种科学体系的学术文化差异,从三种科学体系所使用的语言、对模糊性的宽容度、对“真理”的追求等方面都遵循着不同的模式。而医学心理学是与这三种科学体系都有交叉,因此,作为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包括精神科医生,不能只做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实践,而应该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要有所涉猎。

 

   赵教授指出,正如卡尔·雅思贝尔斯将心理学划分为“解释的心理学”与“理解的心理学”,人的精神世界既有客观物质基础,也有具有意义的心理信息和联结,需要通过共情去理解。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不应是无感性的哲学家、科学家或匠人,而应是全面人道的助人者、有科学头脑的艺术家,要在技术与直觉之间找到平衡。

 

   随后,通过展示多篇关于不同学科名词的语义相似性和内在关联性的研究文献,赵教授分析了医学与心理学、精神病学与社会科学间的紧密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分享了自己对当前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的看法,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学科地位不明确、理论与实践结合松散、社会人文比重较少等问题,并分析了我国医学心理学的定位和定性。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赵教授介绍了德国医学心理学在学科划分中的位置及德国心身医学的实践模式,并比较了中美医学心理学教材的异同,强调心身医学具有的是交叉边缘学科性质,并进一步介绍弗莱堡大学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的三层模式,联系我国心理治疗在医疗体系的发展现状,讨论了这一模式对我国医学和心理学融合的启示。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供稿:医学心理学系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