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讲堂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医学人文讲堂

【北大医学人文讲堂第70期】图像化学史:从普利斯特里的《透视画法入门》到拉瓦锡的《化学操作法》

  

   2019年3月11日, 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河野俊哉教授,应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邀请,在医学部逸夫楼620教室为我校师生开展了一场内容新颖的讲座,题为“图像化学史:从普利斯特里的《透视画法入门》到拉瓦锡的《化学操作法》”。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教授主持讲座并承担翻译工作,三十余名师生参与聆听学习。

   河野教授主要从事日本科学史,比较科学史,化学史等理论研究。在博士期间,河野教授主要考察了19世纪实验哲学和社会政治之间的互动作用,论文中部分精华章节即为此次讲座内容的主体:通过图像化学史的研究对19世纪化学先驱在空气成分探究方面所做贡献做出深入揭示。

   讲座中,河野教授首先引入了19世纪学科理论发展与传播媒介变革之间相辅相成的时代背景,并着重介绍了古登堡印刷术出现后,化学研究实验的描述由仅依托于文字开展的定性研究,逐步转变为通过图像清晰表达的定量研究。

   其次,河野教授分析了拉瓦锡,普利斯特里,舍勒三位现代化学奠基者在空气成分确定等试验方面,通过透视画法绘制试验仪器装置图像,成功实现对实验的定量描述。表明拉瓦锡等发起的化学革命不仅是单纯术语意义上的突破,而是一种技术推动下在研究模式上的飞越:由单纯定性拓展至定性与定量并举。

   最后,河野教授认为:透视画法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推动了化学理论的转换与化学命名法的确立,继而实现了实验器具和试验方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化学日益成为一门可被精准描述,世界共通的理论学科。不仅西方的专业书籍反映了学科的发展特点,中国古代的一些书目同样有较高的史学研究价值,河野教授对明朝《天工开物》一书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此书绘图生动精准,若能从图像史视角对其开展进一步研究,定会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图景有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在互动环节,在座师生就中国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中国民国时期部分科技术语的日本源流,以及中日科技交流在甲午海战后的思想变革等问题进行了提问与交流,讲座在热烈浓郁的讨论氛围中结束。

    

   (医学史与医学哲学系博士生 梁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