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医学人文党支部联合医学心理党支部举办《医学的温度》读书会

   2020年12月7日,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人文党支部发起并联合医学心理党支部,组织医学史与医学哲学系、医学伦理与法律学系与医学心理学系三个系老师共同举办了《医学的温度》(韩启德院士著)读书会。会议由医学人文党支部书记陈琦主持。

  

   会议首先播放了“以人为本,医者仁心”——《医学的温度》同名视频,然后邀请丛亚丽教授和曾点博士后做读书分享,最后请在场的教师和博士后自由发言。

   丛亚丽教授分享了书中对她触动很大的几句话,比如“人们对现代医学的不满,不是因为它的衰落,而是因为它的昌盛,不是因为它没有作为,而是因为它不知何时为止”;“关于医学有边界,我想着重强调一点,就是现在的医学经常把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当成‘疾病’来治疗”。她结合自己的伦理学专业背景,提出了自己对边界问题的思考。正如《大学》中的“绵蛮黄鸟,止于丘隅”,伦理就是规范的制定,需要根据我们当前的共识,调整边界。医学要知道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有哪些能力能发挥作用,有哪些能力不能发挥作用。不是说人文拉低或者放慢了医学的脚步,越有能力的时候,越不去做什么事情,才说明是有边界的。医学是有温度的,因为医学面对的人是有温度的。医生最幸福的事是能救人。过强则折,怎么让医生做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做的事情,边界角度需要行业内自己思考。

  

   曾点博士结合自己科技与社会(STS)、医学史的学科背景,提出古希腊时期重视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医生的职业道德比技术重要。但16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科学革命之后,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更重视医学技术的应用,体现为对现代医学技术的追求。19世纪以来更加严重,现在看到的医学,就是病床、医院、医学仪器等。现代医学以数据作为标准,冷冰冰的数字,冷冰冰的仪器,变得越来越没有温度。我们过于重视科技维度,觉得医学是万能的。但是医学是有限度的,如何协调一致,对于医学文化的建设,医学的发展和医疗制度的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两位老师的精彩发言,引发了与会老师的讨论热情。主持人首先请近几年新入职教师、博士后自我介绍并分享。其中,周婷对比了疫情和常态下医患关系和医学的温度。姚靓认为,医学是人学,医学一定需要温度,该书对于医学人文课程教学具有重要价值。陈海丹通过举例分享,认为对于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教学依然面临很多挑战,如何在充满负面新闻的环境中保持医学生的温度有难度。潘龙飞认为,《医学的温度》对教学很有价值,案例可以使用。苗淼通过分享就医体验,引发了大家关于在线问诊人工智能的温度的思考。其他老师也纷纷发表感言。吴任钢认为,当病人快去世的时候,紧紧握住病人的手,这样的人文关怀是温度;有一些关键性的信息必须告知病人,这更是一种温度。甄橙认为医学的温度不仅仅来自医生,还有护士、医务社工等,要关注这些人群的作用。徐震雷认为如果医生没有表现出温度,我们首先要反思自己医学人文的教育问题,而不应批评别人或体制。王一方也认为,首先不要批评医生,整个社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我们要有耐心,努力去做是会有改观的。张大庆认为,读书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用心去读,有启发的地方不能止步于启发,还要有行动。最后,周程院长总结,如果想要医生维持温度,必须要有能量来源。如果医院对医生没有温度,如何要求医生对病人有温度?要在整个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分子,尊重医疗工作者的氛围。整场读书会呈现出了精彩纷呈的跨学科讨论与碰撞,与会老师们表示希望今后多举办类似的讨论会。

   供稿:李晓洁、陈海丹

审校: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