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也知老之将至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化的问题,我国也于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老年期是最长的人生阶段,从60/65岁到100岁以上都属于老年期。现代老人的生活模式已和过去大不相同,人们对自己的晚年生活也更有规划,希望过自主、充实、有尊严的老年生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迁,与老年相关的问题正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老龄化社会已来,当知老之将至。在九九重阳节,医学人文支部的几位老师从哲学、法律、社会的视角,分享与讨论与老年相关的主题。

  

  

  莫道桑榆好,只是不服老

  王一方

  每年一度九九重阳节有不期而至,以往这个日子只是盘算着为家中的老人准备一些礼物与祝福,随着老人的陆续仙逝,两鬓尽白,这一份祝福只好留给自己了,准备礼物的兴趣也在消退,有一种说法,消费意念的减退是老年心态的标志,倒也是有一些道理,不过也不尽然,将准备自己风光消费的心思用到生命规划上,也是一种精神消费,掐着指头盘算,离开(岗位、世界)的日子,会有一份向别(死)而生,转身去搏(爱)的冲动,此时此刻,北医那些简陋朴实的教室突然变得可爱起来,那些蒙尘的讲台也清丽了不少。当然,不必担心,你的离开,那一张讲台会空空荡荡,还有更优秀的青年一辈脱颖而出,或许,我也可以换一个角色,在台下观摩与听讲,何尝不是一种新的体验,既然想到离开,就该潇洒一些,别那么婆婆妈妈,拖泥带水,我们常说要豁达生死,其实,就要豁达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告别的日子、谢幕的日子,就是新生活的开启日,离开这一方讲台,还有社会大讲台,可以发挥余热,医学人文的火把已经点燃,一定要把它传播开来,让它在医学园地里绽放新的魅力。

 

  老年人权益保障

  李晓农

  最美不过夕阳红,老年人经过生活的磨炼反而更加睿智、平和,对世事更加从容淡然。对于老年人,我国有专门的法律《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他们提供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法律保护。依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民法典》,老年人同社会中的年轻人一样,享有平等的人身权、财产权。法律规定老年人享有医疗权、财产权、受赡养权、婚姻自由权等等权利。在家庭中,家庭成员应该尊重老年人,从生活和精神两方面照顾老年人,不得虐待老年人、不得通过窃取、骗取、强行索要等方式侵害老年人的财产权,不得干涉老年人的婚姻自由。老年人的子女有义务赡养老年人,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子女有义务经常去探望和问候自己的父母。

  根据《民法典》第七编关于婚姻家庭的相关法律规定,夫妻共同财产原则上一人一半,如果配偶一方去世,夫妻共同财产的一半是属于去世一方的遗产。因此,老年人在对财产作出安排时,有权对属于自己的一半财产自由处置,而对另一方配偶的财产无权进行分配,即使对另一方的财产做出安排,也不会在法律上产生效力。按照《民法典》第七编第1062条,夫妻的共同财产包括在婚姻关系内双方的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除非有特别约定)等等。

  

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赵忻怡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新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从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我国老年人口的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5亿,占总人口的18.1%。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增长到31%。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我国人口预期寿命逐年增加。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根据联合国预测,这一数字在2050年将增长到80岁以上。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一系列“积极的”老龄化的概念被提出,包括健康老龄化(health aging)、成功老龄化(successful aging)、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和生产性老龄化(productive aging)。健康老龄化关注健康相关的维度,强调推进老年期的健康状况;成功老龄化关注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及其对于改善老年生活的意义;积极老龄化强调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以及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权利;生产性老龄化则强调老年人的生产性的角色,以及他们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贡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积极的”老龄化概念相类似的概念——“老有所为”。一千多年前,曹操在《龟虽寿》中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名句。他承认生老病死虽是人生常态,但是认为即使到了晚年也要保持永不止息的积极心态。到现代中国,《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也将“老有所为”列为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目标之一。

  老年生活不仅仅是“退休”,还包含着更多积极的意义。参加社会活动、照顾家人、继续工作、终身学习等等,都是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社会参与、志愿活动、终身学习、照顾孙子女等活动,一方面有利于老年人自身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对家庭和社会作出贡献。有学者在21世纪初对美国老年人在家庭照顾和从事志愿工作中的贡献按照劳动力市场工资进行估算,认为他们每年可创造超过1600亿美元的价值。当然,如果从情感与爱的维度看,这些贡献更是无法用劳动工资来衡量。目前我国已有许多退休专业组织,包括老教授协会、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等,其成员继续将其人生经验和专业知识奉献于社会。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结构等因素,还有大量老年人默默无闻地承担着抚育孙辈或照顾生病家人的家庭照顾者角色,他们的贡献需要社会的认可。

  积极老龄化可以为老年人自身、以及家庭或社会带来益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社会支持是推进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因素,对老年的偏见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障碍。社会活动、终身学习等活动的参与需要社区或社会搭建平台,进行组织、协调。作为家庭照顾者的老年人,也会面临长期照顾所带来的体力或心理负担,他们也需要来自家人的理解和帮助、来自社会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实务支持。关心和改善老年人的权益,建设老年友好的公共设施,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是推进积极老龄化活动参与的保障。衰老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过程,不一定要等到我们自己老了,才想起来去了解和理解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何时能人人没有遗憾,只有不舍?

  王岳

  

  插图 克里姆特(奥地利画家)《生与死》

  当看到熟知的公众人物离我们而去的报道,霍金、顾方舟、贝聿铭、李敖、金庸、单田芳、师胜杰、常宝华、布仁巴雅尔、臧天朔、李咏、……,国人内心一次次被意外噩耗撼动着,撼动的是我们的死亡观,更撼动的是我们的生活态度。苏格拉底曾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哲学家的使命无非是希望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生活得更有意义。本文插图为奥地利知名象征主义画家克里姆特的代表作《生与死》。这是一幅人类生命进程的寓意画,画面中的幼儿、少女、健硕的男子、衰年的老妪以及温柔的母亲偎依在一起,这只是宇宙间众生中的一滴水,一个生命飘荡在宇宙之间,而在生的对面则是死亡的随时召唤。从生长、发育、求爱到衰老与死亡,但这一切都是短暂的。整幅画的主题无疑是极度悲观的。而在绘画手法上,采用了单线平涂,和许多东方的图案装饰,将人物形象置于象征的神秘氛围之中。去年年底迪斯尼拍摄了一部讨论生与死的动画片——《寻梦环游记》,可谓用心良苦,因为他可以帮助父母回答所有孩子都会问的那两个哲学问题:“ 妈妈, 我从哪里来的?”“爸爸,爷爷为什么要死,爷爷死了去哪里了?”我们的父母真的不该再用那句“垃圾箱捡来的”来搪塞孩子了,因为这恰恰让我们错过了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最佳时机。我们每个人从妈妈肚子里面出来就开始一步步走向死亡。而恰恰是死亡才会让我们的生命充满色彩,就如同克里姆特《生与死》右侧一样色彩斑斓。死亡才会让我们倍加懂得珍惜生命、时间、亲人,事业等等。让我们以“向死而生”的态度,积极乐观地看待生与死,不纠结生命的终点,而纠结于生命的精彩……我曾经问医学生,患什么疾病的患者死亡质量最高?你们自己希望如何死去?居然多数医学生回答:“猝死”。搞得我哭笑不得,我知道是医院ICU 太多的“不得好死”,才让他们憧憬“猝死”。我非常理解李咏在梅奥诊所享受的是怎样的“告别”,更理解他遗言为什么是:“没有遗憾,只有不舍”。中国医学不应当再将“治病救人”作为使命,而应将“帮助病人”作为使命。所有病人最终都必然面对一个如何看待死亡的问题,而医学除了可以减轻病人痛苦之外,还可以帮助病人与最爱的人共处人生最后几个月的时光;还可以提醒病人在这个几个月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望;还可以让病人知道去找律师将财产逐一分配给最爱的人,避免病人故去亲人却反目成仇、对簿公堂;还可以帮助病人为自己的孩子录制几段视频在高中、大学和结婚典礼上播;还可以选好CD,在最喜欢的音乐中没有痛苦的迷离而去……其实,除了猝死,医者都可以让病人临终时说:“没有遗憾,只有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