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叙事医学与健康文化”学术工作坊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首次学术研讨会在线召开

   2021年10月17日,“叙事医学与健康文化”学术工作坊暨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研究与数据库建设”(项目批准号:21ZDA130)首次线上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机构的将近四十名学者参加会议,共同探讨叙事医学的发展和健康文化的内涵。

 

   会议首先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丛亚丽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叙事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郭莉萍教授作了题为“叙事医学的现状与发展”的基调发言。郭教授重点介绍了叙事医学的现状,区分了狭义叙事医学和广义叙事医学的不同侧重,并展望了未来叙事医学与临床医学深度结合的研究方向。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程瑜教授的基调发言题目为“作为民族志的叙事医学”。程教授展示了他同该院涂炯副教授一直在推进的研究课题,探讨人类学与叙事医学的交叉可能,利用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结合叙事医学的个体化关注,发掘跨学科的研究潜力。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高一虹教授和赵白生教授就两位发言人的分享进行了评议,并和与会代表一起探讨了叙事医学的学科化可能、叙事医学的研究边界、叙事医学的内在学理等重要问题。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赵白生教授主持了题为“叙事医学新进展”的专题发言。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乔玉玲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疾病描述文本中患者可识别性对医学生共情反应的影响”。本研究为乔教授指导医英学生合作完成的大创项目,研究者从心理学的“可识别受害者效应”这一概念出发,设计了针对医学生共情反应的特定调查,探讨疾病文本的患者可识别性如何运用于医学教育中以促进医学生的共情反应。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楠作了题为“Going Shopping or Consulting in Medical Visits: Caregivers’ Roles in Pediatric Antibiotic Prescribing in China”的报告。王教授通过丰富的案例采集数据和扎实的话语分析方法讨论了中国医疗环境中的抗生素使用问题,尤其是患者对于处方的依从或拒绝以及医生面对患者压力的反应,进而呼吁更加合理的抗生素干预。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讲师黄芳作了题目为“安宁疗护医患互动话语研究”的报告。黄老师介绍了自己在国内某综合医院安宁疗护中心为期一年的预调查和四个月的正式田野工作,借助多模态和话语分析的方法,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索医生与患者及患者家属在安宁疗护病房中达成临床决策的过程。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凤松同学作了题为“源头活水:人类学与叙事医学的关系”的报告。胡同学分享了自己对于人类学的理解,并以凯博文的医学人类学思想为例,探索人类学和叙事医学的交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丛亚丽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奇巍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高一虹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郭莉萍教授、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楠副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程瑜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赖立里副教授分别就发言人的报告进行了点评。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赖立里副教授主持了题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与健康文化”的专题发言。这一专题围绕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研究与数据库建设”的子课题“健康观念与卫生习俗的跨文化研究”而展开。该子课题旨在研究相关国家的健康观念与卫生习俗,讨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不同文化语境之中的建构问题,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跨文化语境的落地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文化基础。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黄蓉助理教授作了题为“健康文化与健康促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文化内涵”,讨论文化与健康的关系,说明文化因素对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性。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讲师李远达的报告题目为“比较文化视阈下的印度疫情受害者身份调适与叙事重建”,探究文化仪式与文化心理在个体遭遇疫情时的阻抗、调适与顺应之历程,从文化互鉴的角度探讨印度对于疫情的反应。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赵白生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程瑜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张莉副教授、陈琦副教授分别就二人的报告进行了评议,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本次在线工作坊的最后一组专题发言为“疾病书写与身体叙事”,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高一虹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讲师张瑞玲的报告题目为“隐私空间的摧毁和重建——《遗产》中的三次暴雷”。张老师以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疾病书写为例,展示了文学家对于身体双重属性的描述,打破了围绕身体的隐私遮蔽,挑战了犹太文化中的传统权威观念。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刘紫云分享的研究是“以‘情’为‘病’:《红楼梦》中的‘痴病’与‘情痴’”。刘老师从《红楼梦》中的“痴”“情”“病”“疾”等关键范畴出发,结合中国古典小说的疾病叙事脉络,讨论了晚明情感话语在《红楼梦》中的回响。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毛旭助理研究员作了题为“‘不要温驯地步入那夜’——《送奶车不再在此停驻》的伦理寓意解读”。毛老师分析了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作品,从叙事伦理的角度出发,描述疾病、衰老和死亡对于人们日常伦理决策的影响,展示文学审美功能的医学人文意义。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讲师Daniel Vuillermin的报告题目为“She Looks So Normal—Embodied Narratives and Promoting Awareness about Rare Disease in China”。他分享了“疾病叙事”课程的课堂设计经验,展示了医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罕见病患者的教学收益,并简述了个体疾病叙事在讨论疾病观、身体观、医学教育观等医学人文范畴时的潜力。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涂炯副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赵白生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陈琦副教授、丛亚丽教授、赖立里副教授、黄蓉助理教授、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楠副教授分别就发言人的报告提供了反馈。

 

   最后,郭莉萍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郭教授感谢了报告者的深度分享和评议人的精彩点评,并就与会者重点关注的叙事医学学科发展、健康文化的内涵问题、多学科叙事的交叉属性等问题进行了回应。下午六点,工作坊顺利结束。本次工作坊采取了展示与评议并重的形式,分别给予发言人和评议人充足的时间,方便就各个议题进行细致并深入的讨论,获得了参会者的一致好评。此外,发言人和评议人来自哲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背景,从多种角度探讨了卫生健康相关问题,丰富了对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解,也展示了我院教师从事研究的多样性和交叉性。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北京大学医学部叙事医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