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掩书余味在胸中”——读《战疫:人类历史上的悲壮记忆》

甄橙

  

  《战疫:人类历史上的悲壮记忆》,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北京出版社出版

  

    瘟疫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可怕而又遥远的词语。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瘟疫像幽灵一样与人类如影随形,给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带来巨大伤害,甚至影响了历史发展进程。20世纪50年代,血吸虫病遍布我国1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受感染威胁人口达1亿以上;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肆虐,造成全欧洲约三分之一的人口丧生;1918年大流感席卷全世界,感染人数近10亿,导致至少2000万人丧生……

  尽管遭受到一波又一波瘟疫的摧残,但人类与瘟疫抗争的意志始终没有被折服,对抗瘟疫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歇,留下一桩桩惊心动魄、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涌现出一个个不畏艰险、生死相助的抗“疫”勇士,带给人们无穷的感动和思考。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通过回顾这些医学史上的真实事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能够为我们坚定信心、同舟共济、迎难而上、科学应对,提供历史的智慧,为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为此,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精心编写了《战疫:人类历史上的悲壮记忆》一书,近日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该书选取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近70个战疫故事,分为国内篇和国外篇,约23万字,集中反映了人类与瘟疫的抗争历程。通读此书,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一是主题鲜明,选材典型。当前,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全书聚焦瘟疫和抗疫这一主题,精心选取近70个疫情故事,涉及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主要传染病,如鼠疫、霍乱、天花、斑疹伤寒、脊髓灰质炎、肺结核、血吸虫、“非典”、埃博拉等,既有重大瘟疫事件,也有知名抗疫人物,既有代表性,更有典型性。如选取埃博拉病毒,突出其暴发之后就无影无踪,至今不清楚发生原因;选取超级传播者“伤寒玛丽”,突出其30多年仍然携带病毒而自身毫无征兆;选取英国亚姆村,突出当地村民自我隔离黑死病的勇敢和自觉意识等。通过阅读这些故事,人们既能清楚地了解瘟疫发生的原因,也能深刻地认识到瘟疫带给人类的危害和苦难,更能真切地感受到顽强抗击疫情的勇士们所作出的奉献和牺牲。

  二是视野宽广,站位高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全书记述的故事横贯古今中外,遍跨五大洲四大洋,小角度,大视野,突出反映人类历史上抗击疫情的经验和教训,热情讴歌全世界为抗击疫情作出各种努力的贡献者。特别是该书站在人类发展的视角,立意深远,启示人们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只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社会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才能取得战胜疫情的最终胜利,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同家园。如为消灭让人闻风丧胆的天花,全球通力合作,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得以向全世界宣布,根除天花的目标终于实现。

  三是内容科学,精益求精。编写瘟疫防治方面的书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为确保内容科学权威,编写人员广泛占有各类文献资料。编写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历史出发,反复核实比对,甚至对照大量外文文献,保证了内容的真实准确。同时,积极邀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等单位有关专家,反复修改打磨,精雕细琢。正是坚持严谨细致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本书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四是语言流畅,可读性强。该书语言朴实、简洁明快,用栩栩如生、生动感人的故事,展开人类抗疫的历史画卷。以典说事,以事说理,人物与故事纵横交织、相互映衬,将深奥晦涩的瘟疫病理讲解得深入浅出,将繁多枯燥的卫生防疫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和可读性。将防疫知识通过历史叙事走进千家万户,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更多科学的力量。

  “欹枕旧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胸中”。无论是对于身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还是对于关心疫情的普通公众,该书都值得细细品读,慢慢回味。